网站公告:
诚信为本: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关于我们About us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关于我们 >
深圳市侦探调查;如何起诉客户欠货款?
添加时间:2025-07-18   点击:18

一、起诉需提交的核心材料


1. 主体资格证明:原告需提供营业执照(法人)或身份证(自然人)复印件;


被告为公司的,需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调取工商登记信息;为个人的,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。



若委托律师代理,需提交授权委托书及律师事务所函。


2. 基础证据材料


合同关系证明:买卖合同、订单、对账单、送货单(需对方签收)等,证明交易事实及货款金额;


履行凭证:物流记录、银行转账凭证、增值税发票等,佐证货物交付或款项支付情况;


催款记录:书面催款函、邮件、微信聊天记录(需保留原始载体)、短信等,证明曾主张权利。


电子证据建议公证:如电子合同、电子签收记录,可通过区块链存证或公证机构固定效力。


3. 起诉状及证据目录和证据材料


需明确列明原被告信息、诉讼请求(如货款本金、逾期利息、违约金)、事实与理由,并附证据清单及副本(按被告人数+1准备)。


若主张利息,可按LPR的1.5倍计算逾期付款损失(参照《买卖合同司法解释》第18条)。


二、管辖法院与仲裁机构的选择


1. 法院管辖规则


一般规则: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。若合同未约定履行地,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,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(即原告住所地)视为合同履行地。


但是在协议中约定了法协议管辖优先:合同中可书面约定被告住所地、合同履行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法院管辖,但不得违反级别管辖(如基层法院管辖500万元以下案件)和专属管辖(如不动产纠纷)。


例外情形:若合同未实际履行且双方住所地均不在约定履行地,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。


2. 若协议中仅约定了仲裁委员会,则仲裁机构的适用


仲裁协议要件:需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名称(如“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”),名称不准确但能确定具体机构的仍有效(如“上海仲裁委员会”与“上海市仲裁委”视为同一)。


排除法院管辖:存在有效仲裁协议时,法院将驳回起诉。常见仲裁机构包括CIETAC(贸仲)、SHIAC(上海国际仲裁中心)等。


三、诉讼流程全解析


(一)立案与送达


1. 立案阶段


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材料后,法院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。符合条件的,需缴纳诉讼费(财产案件按标的额比例收取,如100万元货款诉讼费为13,800元)。


线上立案可通过“人民法院在线服务”平台提交电子版材料,线下立案需备齐原件供核对。


2. 送达与答辩


法院受理后,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、举证通知书等,被告需在15日内提交答辩状(不提交不影响审理)。


若被告下落不明,法院将通过公告送达(公告期30日),公告期满视为送达。


(二)调解程序


1. 诉前调解


法院立案前可引导双方至调解委员会调解,达成协议的可申请司法确认,赋予强制执行力。


调解成功的,原告可撤诉或由法院出具调解书;失败的,转入诉讼程序。


2. 诉中调解


庭审前或庭审中,法官可组织调解。调解协议需书面签署,签收后即生效,不得上诉。


若被告同意分期还款,可在调解书中约定违约金条款(例如逾期未付则按剩余金额的20%支付违约金)。


3. 诉后调解


一审判决作出后,双方仍可在上诉期内达成和解,原告可申请撤诉或由法院出具调解书替代判决书。


(三)庭审与判决送达


1. 开庭审理


原告需围绕合同成立、履行、违约等举证,被告可提出质量异议、已付款抗辩等。关键证据(如送货单)需原件质证,复印件可能不被采信。


简易程序(标的额小或事实清楚)由审判员独任审理,审限3个月;普通程序由合议庭审理,审限6个月(可延长)。


2. 判决送达


当庭宣判的,10日内送达判决书;定期宣判的,宣判后立即送达。


判决书需载明货款金额、利息计算方式、履行期限(通常为10-15日)及上诉权利。


四、一审生效、二审与执行


1、一审判决生效时间


双方均未在15日内上诉的,判决生效。若一方上诉,一审判决暂不生效,需等待二审结果。


调解书自签收之日起生效,不得上诉。


2. 二审上诉与审理


上诉需在判决书送达后15日内提交上诉状及副本,按不服金额预缴上诉费(如不服50万元,诉讼费约8800元)。


二审法院对事实和法律全面审查,可维持、改判或发回重审。二审判决为终审判决,送达即生效。


3. 执行程序


生效判决确定的履行期届满后,被告未履行的,原告可在2年内申请强制执行。


执行措施包括冻结银行账户、查封房产车辆、纳入失信名单等。若被告无财产可供执行,法院将终结本次执行,待发现财产后恢复执行。


涉外案件可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,需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中院提交申请。


五、诉讼时效及中断实务要点


1. 普通诉讼时效


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3年。例如,合同约定2022年1月1日付款,被告未付,则时效至2025年1月1日届满。


2. 时效中断情形


主动主张权利:书面催款函、微信催款记录(需对方回复确认)、律师函等可中断时效,重新计算3年。


提起诉讼或仲裁: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即中断时效,撤诉不影响中断效力。


债务人承认债务:被告在庭审中认可欠款、签署还款计划等,构成时效中断。


特殊情形:向行政机关投诉(如市场监管部门)、申请支付令等,亦可能中断时效。


3. 时效届满风险


若超过时效且无中断事由,被告可提出时效抗辩,法院将驳回原告诉讼请求。因此,建议每2年通过书面方式催收并留存证据。


实务建议


1. 证据固定:交易过程中及时签署对账单,通过企业邮箱或实名认证的通讯工具沟通,避免口头约定。


2. 管辖优化:合同中优先约定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,降低异地诉讼成本。


3. 执行预判:起诉前通过“企查查”查询被告财产状况,必要时申请诉前或者诉中保全财产保全(需提供担保),也可在判决书生效后提起执行前保全。


4. 专业协作:复杂案件(如涉及质量争议、跨境交易)建议委托律师介入,制定诉讼策略并规避程序风险。